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治教以真惠民以实谋事以新市教育局全面提升机

来源:教育科学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委教育工委按照“走前头,作表率”的要求,通过转作风、强服务,有力地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委教育工委按照“走前头,作表率”的要求,通过转作风、强服务,有力地提升了教育质量,践行着“治教以真 惠民以实 谋事以新”新型教育理念。市教育局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浙江省2004-2013省级平安创建工作先进集体”,被省教育厅评为“2013年度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优秀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12-2013年度市级文明机关”,并荣获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

治教以真 全面展示宁波教育良好形象

市委教育工委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刻认识到,在“一切教育为了人民”这个总目标指导下,必须引导机关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困难。一是抓机关作风转变。强调领导带头,局领导班子向全体党员干部作出“六带头六促进”的公开承诺;坚持走基层,建立基层联系点,拓展服务群众渠道;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优化审批程序,确保审批办结时限缩短三分之一以上;严格“三公”经费管理,去年市本级同比下降39%;着力打造教育“阳光工程”,推进“阳光招生”、“阳光收费”、科研经费“阳光管理”、学校“阳光食堂”、各类教育项目和职称“阳光评审”。二是抓学习型机关建设。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提升干部能力素质,每年组织机关干部到国内著名高校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坚持学习型机关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打造终身学习理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机关文化活动,打造“多元培养、引领发展、奠基幸福”的机关共同愿景,提炼核心价值。三是开展走亲连心活动。局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党员干部开展“带着问题调研”活动,重点走访薄弱地区及学校,撰写调研手记,形成针对性政策;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开展“驻校蹲点”活动,开展“专家教授进企业、名师名家进社区、党员教师进家庭”等活动,把走亲连心作为教育联系群众的主渠道;去年“菲特”台风期间,市教育局机关党员干部深入一线,指导基层学校开展抗洪救灾和停课复课工作,全市76所学校共临时安置受灾群众6万余人。

惠民以实 让群众分享教育发展红利

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以广大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期望和需求为引领,坚持自我加压,重点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直面破难,努力让群众在教育改革中真正得到实惠。一是大力开展民生实事工程,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今年起取消了小学3年级及以下年级各种形式的统测活动,并严格控制小学其他年级及中学生的统测次数和参与面,推行并督查落实义务段学生“减负12条规定”。在城区小学低段年级进一步推广上学时间弹性制,即学生可在早上8时到8时40分这一区间内自由选择到校时间。积极推进全市九大“惠民利民”工程之“百万学生餐饮安全工程”,着力提升师生对餐饮质量的满意度,目前全市中小学校及幼儿园食堂AB级比例已达65%。全面启动义务教育学校校园饮水质量提升工程,今年计划投入1200余万元,先期改造250余所,确保30%以上公办中小学建成加热保温饮水设施。二是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台师德建设新十条,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大优秀典型宣传力度,强化师德师风建设;2012年起,全面取消高中教育“三限生”收费政策,进一步强化义务段学校“阳光招生”政策,大力实施“零择校”制度,深化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支持县(市)区实施集团化办学,推进义务教育共同发展学区制,促使以强校带弱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三是切实让群众分享教育发展红利。实行义务教育免费政策,让64万名学生受益,每年涉及经费2亿多元;全市8万多名学生获益中职免学费政策,每年财政投入超2.5亿元;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子女提供免费午餐,全市享受免费营养餐的义务段学生人数从1.9万人增至3.4万人。努力改善农村地区幼儿园和学校办学条件,近年来每年新(改、扩)建的省定标准化幼儿园数量均超过8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截至2014年6月,我市累计已有516所学校通过省教育厅标准化学校评定,达标率为75.8%。

谋事以新 以改革提升教育服务水平

坚持教育实践活动与深化教育改革相统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探索深化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赢得教育发展的新优势。一是在全面深化教师全员聘任制度改革方面寻求新突破。大力推进以“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设计和实践探索,深化教师全员聘任制并稳步探索退出机制,今年6月,市教育局制发《关于深化教师全员聘用制度 完善教师退出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已于7月1日起施行。要求局属各公办学校按照该《实施办法》有关规定,完善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制度,优化教师绩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优化教师结构,激发教师潜力,确保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发展,实现优师优教。二是在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方面寻求新突破。以中考改革为龙头,建立特长生升学和学校特色项目建设互动机制,优化2014年中考分值权重,将总分值由610分调整为700分,并继续增加部分学科PISA类和科学实验类试题的权重,引导学生对知识面、综合分析、创新素养方面的关注。加快实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计划,启动普通高中特色创新项目的申报、立项,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整体提升与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三是在探索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方面寻求新突破。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出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和管理办法,并完成首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认定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有63%的幼儿在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就读,其中公办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到33%,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到30%。宁波市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政策在世界学前教育组织第65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专题交流,并荣获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十大创新优秀奖”。四是在强化教产协同创新体系方面寻求新突破。启动高教协同创新计划,大力支持地方高校与区域内产业深度合作,力求从探索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协同创新园实体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推进大型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建设、启动市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强化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开展职业教育与行业对话活动、实施职业教育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鼓励在高校内开展协同创新示范区的建设等八个方面入手,在相关政策和重点项目建设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目前,我市国家级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已获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设立,并开始全面启动,市教育局与鄞州区政府签订框架协议在南高教园区共建大学科技创新创业园,并围绕新材料科技城,在北高教集聚区重点推动以材料为重点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文章来源:《教育科学论坛》 网址: http://www.jykxgw.cn/qikandaodu/2021/0420/1477.html



上一篇:年度现代特殊教育论文征集和评选活动报名表
下一篇:互联网与教育

教育科学论坛投稿 | 教育科学论坛编辑部| 教育科学论坛版面费 | 教育科学论坛论文发表 | 教育科学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育科学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